臺灣農田水利事業之沿革
臺灣農田水利事業,歷經元、明、清、民國,至日據時代之變遷;先民渡台後從事開墾、實施屯田制,併以導流灌田法創設埤、圳大興水利,至此台灣之水利與事農業漸入軌道。
日據時代,為加強經濟管制以發展米、糖二大作物,頒布「公共埤圳規則」將原有公共埤圳及官設埤圳列入公共事業並成立水利組合。
臺灣光復後,政府本民主自治精神,於44年9月修改組織規程於45年12月12日調整合併為農田水利會。
為因應社會環境、農業經營環境改變及氣候變遷等挑戰,農田水利會公法人體制遂於109年10月1日改制升格為政府機關位階,以期達成下列農田水利政策目標:
一、強化農田水利功能,擴大對農民服務。
二、建構國家水資源公共化管理體制。
三、農田水利資源共享,提升服務水準。
四、建構專業化組織。
行政區域
員林工作站隸屬於「農田水利署彰化管理處」組織架構下。灌溉區域位於彰化縣中部八卦山脈邊坡下平原地帶,東臨八卦山脈,西按員林鎮都市計到區邊緣,南北狹長東西較窄,含蓋員林、大村、花壇等鄉鎮。
灌溉水源
本站灌溉水源取至濁水溪系統。
灌溉區域
經由集集河堰經北幹線、八堡圳[註1]八堡一圳引入石笱支線;設有番子崙埤制水門、五汴埤制水門、港尾埤制水門等,取水引入東山、浮圳等分線,其灌溉面績現有758公頃。
排水系統
本站轄區地形東高西低、南高北低,坡度大約仟分之一,為洋子厝溪排水系統之一;全區經各小中排水路匯集後流入石笱排水、埤仔頭排水、過溝排水等合流後由洋子厝溪出海。
生產作物
站區地形土質為沖積之砂質土壤,其土壤肥沃適宜農業生產耕作。農作物以雙期水稻為主,農產豐碩,係臺灣精華之農業區。
註1
八堡圳【水繞祠堂,香火百年崇往哲;利通稼檣,田疇萬頃澤群生】
物產豐饒的濁水溪沖積扇平原有2 / 3在彰化縣、1 / 3在雲林縣。其中光是彰化縣的稻米產量大約就佔了全臺灣的1 / 5,可見彰化平原在本省農業的重要地位。
濁水溪雖然是彰化平原最佳灌溉來源,但當初要將溪水引入平原各個角落,卻也費了很大的一番工夫。
清朝年間,兵馬指揮施世榜在巡視彰化東南境時,鑒於當地蓁莽未開地利未盡,乃倡議籌資開鑿埤圳,並在二水鄉鼻仔頭(今源泉村)附近,引取濁水溪水灌溉八堡農田,共費了十年方告於康熙五十八年(1719)完成了灌溉用的水利工程『八堡圳』。
惟埤圳完成之後,屢次導引皆無法使濁水溪水流入埤圳。當眾人正徬徨失措之際,忽有一老叟授以圖說,並教導施工方法,同時改築圳道,並將取水口延伸至名間鄉境,果然水到渠成,滾滾溪水注入渠道。鄉人以千金酬之,老叟固辭,叩問其姓氏,曰:「但呼林先主足矣!」言畢即不知去向了。然施世榜闢鑿之埤圳稱為『施厝圳』,又稱『八堡圳』。
依據日據時期水圳圖及能伊能嘉矩研究,這八個堡名稱與涵蓋區域大致為:
東螺東堡---今二水鄉全部、永靖、田中、田尾的局部。
東螺西堡---今埤頭、溪州及田尾鄉局部,北斗鎮全部。
武 東 堡---今社頭、田中、員林的局部。
武 西 堡---今員林、溪湖及田尾鄉的局部。
燕霧上堡---今花壇鄉全部、秀水鄉局部。
燕霧下堡---大村鄉全部、員林市大部份。
線 東 堡---今彰化市全部、和美鎮局部。
馬芝上堡---鹿港鎮及福興鄉、秀水、埔鹽的局部。
所以「八堡圳」,指的就是涵蓋八個堡區的田園,約占今天彰化縣二十六鄉鎮市的十八個鄉鎮市。
八堡圳在台灣開拓史上占有重要之地位。林先生所傳之祕法(即土工法),是用籐紮木或竹,編製方錐形與圓雛形之壩籠,今人稱之「籠篙」,其高度由數尺至丈餘,視溪流之深淺而放置於河中,形狀如倒筍,頭廣尾狹,以大小石塊裝入籠內,尖狀的一端朝下游,一個個連結成排圍,攔堵水流導入埤圳。此種方法雖係原始,但合乎科學,本省各地埤圳堰堤,至今大部分仍沿用林先生所傳的方法攔水。
因此,林先生不但是八堡圳導輸溪水灌溉農田之功臣,且係光耀於台灣水利史上之一位偉人。八堡圳是台灣最古老埤圳之一,已有近三百年歷史。後人緬懷先人創設盛業及其遺澤,特在二水鄉鼻仔頭八堡圳頭附近,興建「林先生廟」,奉祀林先生,並配祀闢圳有功之施世榜與黃受卿二位先生靈位。每年春秋舉行隆重之祭典,以崇念其豐功偉蹟。現今之林先生廟係在民國六十五年六月間按原廟宇式樣重新修建,並美化環境,供人瞻仰,以彰先德,而啟後人。